close

  白領寫工作日記不稀奇,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寫日記卻並不多見。記者去年底在新沂市採訪時發現,從平地育種到離田銷售,合作社的蔬菜擁有了詳細的“生長婚禮道具檔案”,菜農的收入也如“芝麻開花節節高”。
  新沂市蘇合農產品銷售聯合社理事長李慧,前幾天就通過自己的“蒲公英社區”向菜農打招呼:“超市的領導明天台南餐飲設備來看咱地里的菜,大家都把‘種菜日記’準備好!”
  這種日記,在農民嘴裡不叫“生長檔案”,他們更親切地把它們稱作“種菜日記”。翻開農民周士芹今年的黃瓜“日記”,上面密密麻麻地記載著:10月29日,人工栽培,面積2﹒3畝,施褐藻醣膠功效有機肥;11月10日,噴水促苗;11月15日,除草、澆水、施肥……
  “合作社對俺種菜要求高,種苗不能隨便買,得合作社自己繁育;不准用有毒農藥,只許打生物殺蟲劑,如芝麻油、煙葉油,實在不行,我們就要捧個臉盆到田裡捉蟲;化肥不讓用,最好全部施畜肥,連人糞也不准用,除草桃園婚禮佈置劑更不能打,只有扛鋤頭下田。”周士芹告訴記者。
  小小“種菜日記”,讓化療副作用瓜菜種植、生長過程變得透明起來,他們的“品春”牌黃瓜因此通過了國家綠色食品認證。合作社在周邊市區建成凈菜超市兩個,在大型連鎖超市設立了銷售專櫃,並與西安等地超市、淮陰蔬菜食品加工廠及附近的部隊及中國礦業大學、徐州師範大學等高校簽定長期供貨合同,年購銷農產品600萬公斤以上,成交額3000萬元以上,社員平均年收入達到2萬元以上。
  合作社的農民種菜記日記,“散戶”們種菜也學會記日記。
  去年清明節,菜農徐洋的土豆上市了。可當他興衝衝地拉著土豆到市場叫賣時,發現同期上市的土豆已經很多,價格早就從3月中旬的每公斤10元跌至每公斤4元。
  “要是能提前幾天種就好了。”回家後,徐洋趕忙拿出日記本查找土豆的播種時間,發現這批上市的土豆是前年12月23日才種下去的。找到了原因,去年剛進入12月,徐洋便開始關註起天氣來。為了方便讀取大棚里的溫度,細心的他還在每個大棚內懸掛了一個溫度計。去年12月6日中午,大棚內溫度顯示為15度,再結合天氣預報情況,氣候條件已經非常適宜。第二天,他便比前一年整整提前半個月種下種子。“今年,我的土豆上市早,每畝能掙一萬五千塊。”徐洋興奮地說。
  “種菜日記”,讓農民積累更多的經驗,也讓更多的農民成了“土專家”,不少返鄉的年輕人紛紛來請教“致富經”。
  新安鎮黃墩村村民徐宏選今年32歲,從2007年起他的“種菜日記”就詳細記錄下每天的工作:棚外的天氣、棚里的溫濕度,幹了幾個小時的農活,幾點通風,6年來都詳細地記錄在筆記本上。
  “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鄉種地,他們雖沒有經驗,但更看重效率、尊重規律,我們這些老人的筆記就成了他們的‘參考書’。”徐宏選向記者介紹。
  通過“種菜日記”,同村的村民黃孝文已成當地有名的“土專家”,不僅自家大棚搞得“有聲有色”,還去別的鎮村做技術指導。目前僅是黃墩村,就有20多名土專家被新沂各鎮及周邊縣市聘為技術員,人均年薪3萬元。
  如今,新沂許多農民已不再滿足於記“農事日記”,更加註重記錄“市場日記”。和過去操心生產相比,徐宏選現在更關心市場行情和各種果蔬價格的變化。他的“市場日記”中,每一批賣出蔬菜的支出與收入都記錄得詳詳細細,既方便進行成本核算,也便於調整來年種植的蔬果種類和種植規模。
  用數據串起來的經驗,已超出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的小農範疇。據新沂市農工辦統計,目前,全市農民已有1000多人次走出去當起技術員,足跡遍及10多個省、市、自治區,平均年純收入達8萬元以上。
  本報通訊員 滿東廣
  本報記者 李 剛  (原標題:種菜日記:農民與市場精準對接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u77suumb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